Email Alert
|
Rss
首页
内容
出版道德准则
关于 MR
联系我们
最新录用
专刊与专栏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作者的道德准则
审稿人的道德准则
编辑的道德准则
期刊简介
编委会
获奖及收录
作者及读者
审稿专家
编辑登录
作者登录
读者登录
投稿指南
稿件处理流程
万方查重
申请成为审稿专家
审稿专家登录
“路面工程材料”虚拟专刊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全选
导出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显示图片
沥青自修复微胶囊研究进展
何亮, 黄胡端, Wim Van den bergh, Tóth Csaba, 高杰, Karol Kowalski, Jan Valentin
材料导报
2020,34(15 ):15092 -15101. DOI:10.11896/cldb.19060096
摘要
(
1592
)
PDF(pc)
(5287KB)(
812
)
收藏
微胶囊技术在世界上已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医药、食品和化工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微胶囊引入到沥青材料自修复中,可提高沥青材料的自修复能力并在裂缝产生初期即可自我修复,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与传统的裂缝修补方法相比,微胶囊自修复技术具有节能减排、降低养护成本和防止微裂缝扩展至宏观裂缝等优势。
然而,沥青自修复微胶囊技术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将微米级微胶囊应用于沥青材料自修复领域还存在着微胶囊强度控制范围不够明确,微胶囊破裂理论尚不成熟,且微胶囊制备工艺参数设计尚不统一等问题。因此,研究者们除研究制备工艺的影响外,还主要从选择合适的制备工艺影响参数和微胶囊的结构与性能方面不断尝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制备工艺的不断成熟和影响参数的不断优化,经原位聚合法制备的微胶囊结构致密、性能优良。
目前对掺微胶囊的沥青材料自修复的研究仍存在对沥青材料自修复提升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尚不统一等问题。掺微胶囊的沥青材料自修复效果主要通过不同的指标来体现,包括延度、复数模量、拉伸强度、试件的载荷和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寿命等。其中,还对掺微胶囊的沥青混合料进行了路用性能研究。通过不同的评价指标表明,微胶囊显著提升了沥青材料的自修复效果;掺微胶囊的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和高温稳定性略有下降,低温抗裂性下降较大,但仍满足规范要求。
为总结沥青自修复微胶囊的研究进展,本文对比分析了多种自修复微胶囊制备方法的优势和特点,解析了影响微胶囊质量的主要因素(芯壁比、反应温度、终点pH值、乳化转速、酸化时间),总结了微胶囊的结构与性能的表征方法,介绍了掺微胶囊沥青材料自修复性能的评价方法与提升效果,阐述了微胶囊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借助分子动力学手段研究掺微胶囊的沥青材料自修复行为理论的可行性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前景,以期为微米级微胶囊的应用与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沥青的老化机理与疲劳性能关系的研究进展
梁波, 兰芳, 郑健龙
材料导报
2021,35(9 ):9083 -9096. DOI:10.11896/cldb.20010138
摘要
(
1325
)
PDF(pc)
(5242KB)(
689
)
收藏
疲劳性能是影响沥青路面长期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长寿命沥青路面概念的提出使沥青路面的耐久性研究,尤其是沥青材料的老化与沥青路面疲劳特性的相互关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环境因素导致沥青的轻组分挥发、含氧官能团增加,使沥青材料变硬、粘结性降低,更易造成沥青路面的疲劳开裂。沥青的老化影响沥青路面的耐久性,导致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缩短。沥青路面的抗疲劳性能的研究涉及到沥青的老化、改性剂的选择、沥青的自愈合性能和疲劳性能的测试方法及综合模型的建立等相关因素。本文详细分析了沥青的老化机理与沥青路面的疲劳性能之间的联系,从沥青老化过程中化学组成的变化、沥青老化性能的影响因素、沥青的自愈合性能对老化及疲劳性能的影响、聚合物/纳米材料和复合改性对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及疲劳性能的改善、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的测试方法以及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模型等方面,对沥青老化与疲劳性能相互关系的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分析表明,综合考虑多因素效应来研究沥青路面的抗疲劳性能对提高沥青路面的耐久性非常重要,本文可为延长沥青路面疲劳寿命的理论研究及解决措施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沥青标号和用量对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朱月风, 司春棣, 乔亚宁, 李彦伟
材料导报
2021,35(6 ):6086 -6092. DOI:10.11896/cldb.19100237
摘要
(
806
)
PDF(pc)
(4234KB)(
756
)
收藏
为研究新沥青标号和用量对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分别选取70
#
和90
#
道路石油沥青,以最佳新沥青掺量(OAC)为基准,分别制备OAC、OAC+0.5%和OAC-0.5%,RAP掺量分别为0%、20%和40%的再生沥青混合料。通过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疲劳试验、低温圆盘拉伸试验和冻融循环试验分析了不同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接着,为更好地区分不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抗裂性能,萃取得到不同再生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对沥青进行高温DSR频率扫描试验,应用G-R常数分析不同沥青的抗裂性能。结果表明:当新加沥青较软、掺量较高,而RAP掺量较低时,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抗疲劳开裂能力及抗低温抗裂能力更强;反之,当新沥青较硬,RAP掺量较高时,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硬度较高,有较好的抗车辙能力。当新加沥青为70
#
沥青,掺量为OAC-0.5%、40%RAP时,再生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不满足要求。水稳定性分析表明,一次冻融循环用于评价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具有一定局限性;两次冻融循环试验表明,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比新沥青混合料差。沥青G-R常数分析表明,低标号沥青的RAP掺量较高时,萃取的沥青更接近开裂标线,更易发生开裂行为。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路用相变材料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刘涛, 郭乃胜, 谭忆秋, 尤占平, 金鑫
材料导报
2020,34(23 ):23179 -23189. DOI:10.11896/cldb.19090191
摘要
(
1009
)
PDF(pc)
(2959KB)(
599
)
收藏
相变材料(PCMs)作为调温材料出现在人们视野以来,其多样性及功能性不断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领域,调温和节能效果十分显著。PCMs具有智能性和自发性,能有效调节基体材料的温度范围,这一特点也适用于交通材料领域,用于道路的调温从而减少温度病害。此外,采用合适的PCMs还可赋予路面更多的功能性,如融雪、抵抗冻融循环及城市热岛效应等,十分契合我国智能交通、绿色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然而,PCMs在交通材料领域的研究尚不成熟,从路面应用形式到材料的选取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PCMs种类繁多,根据相变形态分为固固和固液型两大类。固固型具有极高的相变温度,难以满足道路环境所需的温度需求,而固液型相变过程出现的液相形态和体积变化会破坏路面的结构,均难以满足相变路面关于调温效果和力学特性的要求。目前提出的解决方案引入了其他材料弥补的方式。
具有较好前景的方案包括复合相变材料(CPCMs)、封装包覆、化学桥联、微胶囊等。其中CPCMs具有多样性,可根据需求选取合适的基体材料和固液型相变材料(SLPCMs),通过物理吸附将两者结合;封装包覆是在PCMs外侧形成包覆外壳防止液相PCMs流动并提供足够的力学性能,如溶胶-凝胶工艺;化学桥联通过分子桥加强了基体材料和PCMs之间的联系;而微胶囊类似于封装包覆的原理,但主要针对液相PCMs且具有较小的粒径,可减轻对路面的不利影响。此外,聚氨酯固固相变材料也具有较好的路面适用性,可通过调整化学反应对其相变特性进行调节。
本文综述了路用相变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首先明确了相变沥青路面的工作原理,确定了相变沥青路面系统的最佳应用形式,基于此提出了路用相变材料的技术要求;其次根据要求对纯相变材料进行筛选并分析了路用前景,引入复合相变材料(CPCMs)和微胶囊技术改善沥青路面中PCMs的工作环境,并对其路用适配性和应用前景进行评价;最后提出了相变自愈复合微胶囊的构想,丰富了智能路面的多样性,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高温稳定性研究
吴玲玲, 任其亮, 罗莉
材料导报
2020,34(22 ):22083 -22086. DOI:10.11896/cldb.20080036
摘要
(
815
)
PDF(pc)
(2323KB)(
500
)
收藏
高温稳定性是沥青混凝土的路用性能之一,为了更好地在公路路面工程中应用Supave-13、SMA-13和AC-13C三种类型沥青混合料,减少高温稳定性不足造成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变形破坏。分别对Supave-13、AC-13C和SMA-13三种沥青混合料进行了动稳定度试验、单轴蠕变试验、回弹模量和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发现:在0.7 MPa荷载条件下Supave-13的动稳定度最大;在1.05 MPa荷载条件下Supave-13的动稳定度最小;Supave-13混合料的劲度模量明显大于其他两种;Supave-13、AC-13C的抗压回弹模量相当,均大于SMA-13;Supave-13的抗压强度明显较AC-13C、SMA-13的抗压强度大;AC-13C、SMA-13的抗压强度相当。综合比较分析认为,Supave-13的高温稳定性比其他两种沥青混合料强。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循环堵塞-清洗对多孔沥青混合料渗水性能的影响
朱旭伟, 李波, 魏定邦, 文卫军, 周家宁
材料导报
2020,34(20 ):20040 -20045. DOI:10.11896/cldb.19100083
摘要
(
616
)
PDF(pc)
(4224KB)(
236
)
收藏
为研究多孔沥青路面的抗堵塞性能,以风积沙作为堵塞材料对多孔沥青混合料(PAC)进行堵塞,并利用人工扫刷、真空泵吸和高压水洗对每次堵塞后的PAC试件进行清洗,通过渗水装置测定堵塞和清洗后的渗水系数,探究循环堵塞-清洗条件下空隙率(VV)、最大公称粒径和清洗方式对PAC渗水性能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对PAC-13的堵塞敏感性颗粒粒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加载次数的增加,堵塞后的渗水系数
k
C
和清洗后的渗水系数
k
R
值先迅速减小后逐渐趋于稳定;空隙率和最大公称粒径越大,PAC抗堵塞性能越好,渗水系数恢复效果越好;不同空隙率PAC试件的渗水系数残留率γ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循环次数下较大空隙率PAC试件的γ值更大;清洗效果排序为高压水洗>真空泵吸>人工扫刷;0.15~2.36 mm粒径范围内的颗粒是造成PAC试件空隙堵塞的关键粒径,随着空隙率的增加,PAC-13的堵塞敏感性颗粒粒径逐渐增大。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基于极限学习机的钢桥面板腐蚀评估及预测
陈谦, 王朝辉, 陈渊召, 李振霞, 郭滕滕, 陈海军
材料导报
2020,34(14 ):14099 -14104. DOI:10.11896/cldb.19050091
摘要
(
608
)
PDF(pc)
(4907KB)(
659
)
收藏
浇注式导电沥青混凝土能够实现桥面及时、高效融雪化冰,但其通电工作时易加速钢桥面板腐蚀,对桥梁服役性能和交通运行安全造成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工作设计制备了五种浇注式导电沥青混凝土,测试了浇注式导电沥青混凝土通电工作时流经钢板的电流密度,研究了浇注式导电沥青混凝土类型、工作条件和环境因素对钢板腐蚀的影响规律,并建立了基于极限学习机神经网络的钢板腐蚀程度预测模型,为浇注式导电沥青混凝土融雪化冰技术在钢桥面铺装领域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果表明:不同因素对钢板腐蚀的影响程度排序为:通电次数>温度>湿度>通电时间,且通电次数和温度在0.05水平上对钢板腐蚀的影响较为显著;与传统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相比,极限学习机预测模型具有更好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其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比前者低了50.48%、45.89%和49.30%。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水泥混凝土路面纹理的研究进展
丛卓红, 陈恒达, 郑南翔, 周晚君
材料导报
2020,34(9 ):9110 -9116. DOI:10.11896/cldb.19010079
摘要
(
1113
)
PDF(pc)
(5371KB)(
583
)
收藏
我国是世界上水泥混凝土路面里程最长的国家,水泥路面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农村公路和高等级公路长隧道中。高速公路长隧道内水泥路面易被磨光呈镜面,路面抗滑性能下降较快,交通事故频发。水泥路面的纹理构造是提供抗滑性能及产生噪音的主要部分。
水泥路面的纹理主要由宏观构造和细观构造组成,宏观构造由施工而成,提供雨天排水通道,防止雨天打滑;细观构造主要来自于水泥砂浆的粗糙度,提供晴天抗滑性能。水泥路面的纹理按施工时机分为新拌混凝土的纹理和硬化混凝土的纹理。新拌混凝土的纹理主要是在摊铺后养生前完成,形式包括:麻袋拉毛纹理、刷毛法纹理、纵向和横向拉槽。横向拉槽是美国新建水泥混凝土路面最常采用的纹理形式,然而也是轮胎-路面噪音最大的纹理形式。硬化混凝土的纹理是在混凝土强度形成后施工,形式主要包括:金刚石刻槽、金刚石研磨、新一代混凝土路面纹理,同时也可作为水泥路面抗滑性能恢复养护措施。金刚石研磨由于集料或者混凝土强度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缺损,纹理形貌存在突变。新一代混凝土路面纹理是最近20年新发展起来的混凝土路面纹理形式,将研磨与刻槽技术相结合,由槽提供宏观纹理,脊提供微观纹理,且由于面积更大而更稳定。
水泥路面纹理使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噪音和磨损。采用车载声强法评价纹理形式对水泥路面噪音的影响,结果发现,横向拉槽纹理的噪音较大,新一代混凝土路面纹理和金刚石研磨的噪音较小,而露石混凝土路面的噪音较大,将其与金刚石研磨和新一代混凝土路面纹理结合,可显著降低噪音。采用锁轮法评价路面抗滑性能及其衰变,水泥路面抗滑性能的损失主要是宏观构造的磨损造成,新一代混凝土路面纹理随时间的衰变较慢,具有较稳定的抗滑性能。
我国对水泥路面纹理形式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横向刻槽的施工参数研究,实体工程也主要采用横向刻槽施工工艺。对露石混凝土路面的研究较多,但应用较少。金刚石研磨纹理仍处于室内研究阶段,而新一代混凝土路面纹理尚未引进。
本文归纳了水泥路面纹理的主要形式、施工参数、应用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纹理对噪音的影响、纹理对抗滑性能的影响及使用过程中纹理的磨损。期待新的水泥路面纹理形式可以提供噪音较低、纹理更耐久的路面,以解决长隧道水泥路面的镜面问题。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低温下水泥路面调温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朱洪洲, 陈瑞璞, 苟珊, 王大谦, 胡蓝心
材料导报
2021,35(14 ):14198 -14203. DOI:10.11896/cldb.20050159
摘要
(
567
)
PDF(pc)
(3732KB)(
830
)
收藏
针对低温条件下水泥路面调温相变材料的制备及优选,以膨胀石墨作为相变材料的载体,探究辛酸-癸酸、十四烷两种相变材料的相变性能。基于最低共熔相变温度理论,结合步冷曲线实验确定了辛酸-癸酸共熔物最佳的共熔质量比。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实验、红外光谱实验、热重分析实验研究了两种相变材料的相变过程及化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辛酸-癸酸和十四烷的低温相变温度区间在-1.8~2.5 ℃左右,二者的相变性能受水泥水化放热的影响小,符合低温相变材料要求。但十四烷具有更高的相变焓,因此建议将其作为低温下水泥路面调温性能的相变材料。多次相变循环后,辛酸-癸酸和十四烷均未发生化学变化,其相变性能稳定;膨胀石墨对十四烷的吸附性更佳,并且二者之间为物理吸附,封装后,十四烷的相变性能变化较小。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公路混凝土用低坍落度塑性混凝土和无坍落度干硬性混凝土用引气剂的
国内外研究进展
白亚飞, 王栋民
材料导报
2020,34(7 ):7099 -7106. DOI:10.11896/cldb.19030152
摘要
(
720
)
PDF(pc)
(3306KB)(
478
)
收藏
引气剂作为一种能在混凝土拌合物的拌和过程中引入大量均匀分布的、闭合而稳定的微小气泡的外加剂,自被发现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及同行的高度关注。其一方面能有效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保水性和粘聚性,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另一方面能极大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抗盐渍性、抗渗性、耐硫酸盐侵蚀及抗碱集料反应性能,有效降低混凝土的热扩散及传导系数,并且可以提高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增强野外结构的耐候性,从而延长公路混凝土的使用寿命,提高公路混凝土的耐久性。引气剂主要用于抗冻性要求高的结构,如混凝土大坝、路面、桥面、飞机场道面等大面积易受冻的部位,具有非常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然而,如今的引气剂,对于公路混凝土,尤其是低坍落度塑性混凝土和无坍落度干硬性混凝土,一直以来存在引气困难、引入气泡的起泡性差、稳泡性差、气泡直径较大以及气泡分布不均等难题,从而导致公路混凝土的工作性、抗冻性以及耐久性等性能较差。近年来,研究焦点主要基于如何有效解决引气剂引气难、引入气泡的起泡性差、稳泡性差、气泡直径较大以及气泡分布不均等问题而展开。
目前已经基于松香树脂类、烷基和烷基芳烃磺酸类、脂肪醇磺酸盐类、皂苷类等原料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学者在以上原料的基础上,从分子结构设计角度出发,通过对分子进行有效改性,并引入一定量的特殊官能团,对引气剂在公路混凝土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本文以全新的视角讨论了公路混凝土用低坍落度塑性混凝土和无坍落度干硬性混凝土用引气剂的定义和种类及其评价方法,重点阐述了公路混凝土用低坍落度塑性混凝土和无坍落度干硬性混凝土用引气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从分子类型、合成、设计、模型等角度解析了公路混凝土用引气剂的研究进展,综合评述了公路混凝土用低坍落度塑性混凝土和无坍落度干硬性混凝土用引气剂在工作性、抗冻性与耐久性等方面的研究状况,提出两种“理想”引气剂分子结构模型。本文有助于理解公路混凝土用引气剂对低坍落度塑性混凝土和无坍落度干硬性混凝土的作用规律,并指导更好地设计开发出新型公路混凝土用低坍落度塑性混凝土和无坍落度干硬性混凝土用引气剂。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桥面现浇混凝土细微裂缝用环氧灌浆材料的环境适应性
陆由付, 王朝辉, 王学成, 樊振通, 肖绪荡
材料导报
2022,36(1 ):20090252 -7. DOI:10.11896/cldb.20090252
摘要
(
502
)
PDF(pc)
(3422KB)(
842
)
收藏
为明确混凝土细微裂缝用环氧灌浆材料在极端环境条件下的性能变化情况,采用环氧树脂E-54、聚醚胺D230固化剂与三种活性稀释剂(AD-Ⅰ、AD-Ⅱ和AD-Ⅲ)制备了四种环氧灌浆材料(EP、EP/AD-Ⅰ、EP/AD-Ⅱ和EP/AD-Ⅲ),以冲击强度为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了四种环氧灌浆材料常温与低温柔韧性,基于环氧灌浆材料拉伸性能与界面粘结强度,探究了EP、EP/AD-Ⅰ、EP/AD-Ⅱ和EP/AD-Ⅲ灌浆材料在高温冲击、温变以及冻融循环工况下的力学性能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与EP灌浆材料相比,活性稀释剂弱化了环氧灌浆材料低温柔韧性、耐高温冲击性、耐温变性以及抗冻性。其中AD-Ⅲ活性稀释剂对环氧灌浆材料常温韧性改善效果最佳,但其-10 ℃冲击韧性比EP灌浆材料低31.4%;经高温冲击、温变处理以及冻融循环后四种环氧灌浆材料的拉伸性能与粘结强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高温冲击下四种环氧灌浆材料粘结强度损失较大,降幅高达14.67%,但粘结强度仍高于2.5 MPa;温变工况下环氧灌浆材料粘结强度降幅均在3.5%以内,环氧灌浆材料拉伸性能受冻融循环工况的影响较为显著,但其拉伸强度仍大于40 MPa,断裂伸长率仍高于4.0%。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沥青体系的分子动力学研究进展及展望
何亮, 李冠男, 郑雨丰, Alessio Alexiadis, Jan Valentin, Karol J Kowalski
材料导报
2020,34(19 ):19083 -19093. DOI:10.11896/cldb.19070106
摘要
(
1441
)
PDF(pc)
(7673KB)(
384
)
收藏
随着我国道路工程的飞速发展,沥青混凝土在路面工程中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沥青材料的研究已不仅局限于宏观性能试验,还拓展到介观与微观层面对沥青材料进行多尺度研究。分子动力学方法属于微观研究方法的一种,它是通过积分算法模拟研究对象在不同条件下的分子运动轨迹与体系能量变化,并分析模拟数据得出结论。该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分子尺度下路面沥青材料设计与微观机理研究,其优势在于从分子运动的角度解释沥青体系的各种现象与性质。因此,许多学者采用宏观试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相结合的多尺度方法研究沥青体系,这将推动沥青材料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对沥青体系的分子动力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构建了沥青体系分子动力学模型的一般平衡步骤,提出采用密度、玻璃态转变温度、黏度、溶解度参数等对沥青体系分子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综合分析了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沥青纳米聚集、自修复、改性、老化、界面黏附等行为机理的研究进展,提出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与粗粒化分子动力学对现阶段沥青体系分子动力学的研究尺度进行扩展。研究结果表明,沥青类材料的分子动力学方法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但其发展潜力极大,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沥青体系各组分分子的动力学行为,可揭示常规试验无法观察到的分子含时运动规律,预测沥青材料的宏观性能并针对沥青的分子结构提出其路用性能改善措施,从分子尺度上推动沥青路面多尺度试验仿真方法的发展与完善,为沥青材料基因组的开发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沥青混合料均匀性数字图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赵毅, 杨旋, 郝增恒, 梁乃兴, 田于锋
材料导报
2020,34(23 ):23088 -23099. DOI:10.11896/cldb.19070174
摘要
(
854
)
PDF(pc)
(10357KB)(
194
)
收藏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是一种前瞻性、智能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医学等领域。沥青混合料的均匀性直接关系到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和使用寿命,是导致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沥青混合料均匀性评价方法具有检测频率高、费用低、操作便捷、客观性强、实时连续等特点,一直备受广大工程研究者和建设者的关注。
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评价沥青混合料均匀性时,数字图像处理和均匀性算法是决定评价结果的关键。目前,国内外研究学者重点围绕图像去噪技术、图像阈值分割方法、均匀性评价方法等方面已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例如分析了图像采集的影响因素、图像增强方法适应性、粘连颗粒分割原理和集料识别特征参数,利用二维图像技术或CT扫描三维图像技术分析沥青混合料集料分布,建立均匀性算法、评价指标及标准,定量评价沥青混合料的均匀性。但是,目前沥青混合料均匀性数字图像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中摊铺均匀性和压实均匀性快速、实时、连续的数字图像评价技术报道较少。因此,沥青混合料均匀性数字图像评价技术在图像采集、数字图像处理、均匀性算法、实时预警反馈、程序开发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本文针对沥青混合料均匀性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探讨了沥青混合料均匀性数字图像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首先概括了国内外沥青混合料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然后综述了沥青混合料摊铺表面和压实沥青混合料表面集料二维均匀性及结构集料三维均匀性评价方法,最后分析了沥青混合料均匀性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面临的问题并展望其前景,以期为沥青混合料均匀性数字图像检测评价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FTIR分峰拟合法定量分析沥青胶浆在含盐高温高湿环境中的结构变化
张勤玲, 黄志义
材料导报
2020,34(8 ):8083 -8089. DOI:10.11896/cldb.19040057
摘要
(
697
)
PDF(pc)
(5890KB)(
707
)
收藏
为研究南方滨海盐环境夏季高温高湿作用对沥青胶浆化学组分的影响,分析了基质沥青胶浆和SBS改性沥青胶浆在不同氯盐浓度(0%、5%、10%,质量分数)下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深入分析了沥青胶浆光谱中1 780~900 cm
-1
波数段的吸收峰叠加带,基于二阶求导确定了叠加子峰个数和波数位置,采用Origin 2017软件对叠加带进行了曲线拟合分析。利用子峰面积与叠加带面积的比例间接表征了含盐高温高湿环境对沥青胶浆各化学组分的作用。曲线拟合结果显示:不同盐浓度环境中,基质沥青胶浆和SBS改性沥青胶浆的红外指标值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即随着盐蚀干湿循环作用次数的增加,亚砜基官能团指数(
I
S=O
)和芳香官能团指数(
I
Ar
)值均增大,脂肪支链指数
(I
B,a
)、脂肪族官能团指数(
I
B
)及丁二烯官能团指数(
I
C=C
)值均减小;由于无机盐的“盐析”效应,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盐分的存在加剧了沥青胶浆在水溶液中的老化;SBS改性沥青胶浆表现出更优异的抗盐老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曲线拟合分析方法能反映沥青胶浆在盐浓度与干湿循环耦合作用下内部化学组分变化,其为评价沥青胶浆在含盐高温高湿环境中的老化提供了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基于探地雷达的密级配覆水沥青层的空隙率检测
崔立龙, 凌天清, 曾凡贵, 梁丽娟, 李汝凯
材料导报
2021,35(4 ):4092 -4098. DOI:10.11896/cldb.19120099
摘要
(
605
)
PDF(pc)
(5117KB)(
384
)
收藏
为了解决目前探地雷达金属板反射法无法对覆水沥青层空隙率进行检测的问题,建立三种不同脉冲波入射角的路面结构FDTD数值模型,研究脉冲波色散现象对单色子波反射系数的影响,在干-湿双层体系的假设前提下,考虑脉冲波入射角,以全波形反演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非线性检测算法,在路表覆水的条件下利用探地雷达获得干燥沥青层的介电常数与空隙率,并建立七种不同含水量干-湿双层体系的FDTD数值模型并通过实验室实测对该方法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三种数值模型脉冲波入射角范围内,单色子波反射系数变异性很小,可视为常数,即入射波各频率点对应的激励值相同;通过非线性检测算法重构而得的合成脉冲波与实际接收波具有较高吻合度,金属板反射法与非线性检测法介电常数测量误差随湿沥青层含水量升高而增大,但非线性检测算法误差增长远小于金属板反射法;与金属板反射法相比,探地雷达非线性检测算法所获得的介电常数相对误差由10.9%降至1.6%,沥青混合料毛体积密度相对误差由4.6%降至1.1%,空隙率相对误差由24.9%降至7.2%,证明非线性检测算法可有效消除路表覆水的影响,准确计算干燥沥青层的介电常数及空隙率,为沥青面层压实质量实时监控及智能压实技术提供一种精确、高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基于表面能理论的破碎卵石与沥青粘附性能研究
耿九光, 兰倩, 刘光军, 周恒玉, 刘润喜
材料导报
2020,34(20 ):20034 -20039. DOI:10.11896/cldb.19070258
摘要
(
664
)
PDF(pc)
(2751KB)(
618
)
收藏
针对破碎卵石成分复杂且随着粒径变化其成分存在差异这一问题,基于表面能理论研究了不同粒径破碎卵石与沥青的粘附性能。采用躺滴法和毛细管上升法分别测试沥青和破碎卵石的表面能,并计算沥青与破碎卵石体系的粘附功以及剥落功;采用综合能量比(
CER
)来评价四种沥青混合料中破碎卵石与沥青的粘附性能。结果表明:抗剥落剂的加入会使沥青的表面能降低、极性分量升高、色散分量降低;由于不同粒径的破碎卵石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表面电荷不同,导致不同粒径的破碎卵石的表面能不同,从大到小排序为5~10 mm、10~15 mm、3~5 mm、0~3 mm;0~3 mm和3~5 mm的破碎卵石与SK90沥青、SBS改性沥青以及添加抗剥落剂的SK90沥青和SBS改性沥青的粘附功都优于5~10 mm和10~15 mm的破碎卵石,0~3 mm和5~10 mm的破碎卵石与这四种沥青的剥落功都小于3~5 mm和10~15 mm的破碎卵石,这表明不同粒径的破碎卵石与沥青粘附性的配伍性不同;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试验表明,CER这一指标评价破碎卵石与沥青的粘附性能是合理的,并且CER可以作为沥青-破碎卵石系统材料组合的选择依据,这为破碎卵石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渝ICP备12006835号-3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923号
版权所有:《材料导报》编辑部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洪湖西路18号 邮编:401121
E-mail:editor@mat-re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