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Alert
|
Rss
首页
内容
出版道德准则
关于 MR
联系我们
最新录用
专刊与专栏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作者的道德准则
审稿人的道德准则
编辑的道德准则
期刊简介
编委会
获奖及收录
作者及读者
审稿专家
编辑登录
作者登录
读者登录
投稿指南
稿件处理流程
申请成为审稿专家
审稿专家登录
材料与可持续发展(一)——面向洁净能源的先进材料
客座主编:
李长明
客座编审:
周张健
朱纪欣
易陈谊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全选
导出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显示图片
温度和CO
2
对热解成型生物质炭孔隙结构和表面分形维数的影响
刘泽伟, 闫思佳, 夏子皓, 田霖, 刘煜康, 王竟成, 胡建杭
材料导报
2018,32(17 ):2925 -2931.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17.005
摘要
(
960
)
PDF(pc)
(2757KB)(
462
)
收藏
通过SEM分析和氮气等温吸附实验,对不同热解温度和CO
2
浓度下热解成型炭样进行孔隙结构特性分析,同时根据FHH方程计算了炭样的孔隙表面分形维数
D
S
,研究了孔隙结构与表面分形维数的关系以及温度和CO
2
浓度对两者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分形维数可以较好地表征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和炭样表面不规则性,但是与BET比表面积(
S
BET
)、总孔积和平均孔径没有直接联系,而是与微孔面积和微孔容积含量占比较为一致。在氮气热解情况下,600 ℃时炭样孔隙结构最为发达,
S
BET
和
D
S
都达到最大值。在CO
2
和N
2
混合气氛下,
S
BET
随着CO
2
浓度的增加而变大,而
D
S
则是先减小后变大,当CO
2
浓度大于10%后才会随着CO
2
浓度的增加而变大。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锂离子电池SiO
x
/C/CNTs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李文超, 唐仁衡, 王英, 王华昆, 肖方明, 黄玲
材料导报
2018,32(17 ):2920 -2924.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17.004
摘要
(
735
)
PDF(pc)
(3237KB)(
1246
)
收藏
通过机械球磨、喷雾干燥和高温热解制备锂离子电池SiO
x
/C/CNTs复合负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能谱仪(EDS)和恒流充放电测试仪,对其物相组成、颗粒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并与SiO
x
/C和SiO
x
/C/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性能对比。研究结果表明,CNTs的引入不仅可以增加复合材料的可逆容量,还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SiO
x
/C/CNTs复合负极材料在100 mA/g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 981.5 mAh/g,循环100周后,放电容量仍有474.0 mAh/g,倍率性能较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及器件的柔性化与微型化
董文举, 孔令斌, 康龙, 冉奋
材料导报
2018,32(17 ):2912 -2919.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17.003
摘要
(
884
)
PDF(pc)
(1877KB)(
1262
)
收藏
随着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各类柔性储能器件也相继出现。柔性超级电容器因其稳定性高、体积小、电化学性能优越等特点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开发一种工艺简单、电化学性能和柔性良好的电极材料对制备性能优越的柔性超级电容器具有重要意义。材料的选取、电极的制备及器件的微型化将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主要综述了柔性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分类、具体的制备方法以及器件的主要构型,并探讨了柔性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及器件的主要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三维结构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水凝胶的合成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王德玄, 王磊, 于良民
材料导报
2018,32(17 ):2907 -2911.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17.002
摘要
(
1012
)
PDF(pc)
(2198KB)(
803
)
收藏
分别以过硫酸铵(APS)和 N-N二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作为引发剂和交联剂引发交联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PAM-PVA)水凝胶,将该水凝胶浸泡在6 mol/L的KOH溶液中不同时间,制备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并组装成双电层超级电容器。采用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测试技术对组装的超级电容器进行全面的性能研究,采用蓝电监测系统测试组装的超级电容器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以2.0 g聚乙烯醇和10.0 g丙烯酰胺反应制得的凝胶基体在吸收72 h电解质溶液后组装的超级电容器性能最优,其比电容可达230 F·g
-1
,5 000次充放电之后其循环保持率仍高达98%。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核聚变堆包层结构材料研究进展及展望
徐玉平, 吕一鸣, 周海山, 罗广南
材料导报
2018,32(17 ):2897 -2906.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17.001
摘要
(
1804
)
PDF(pc)
(2227KB)(
2024
)
收藏
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增加,核聚变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材料问题是目前限制聚变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包层是实现能量转换、氚自持及辐照屏蔽的主要部件,满足包层结构材料苛刻环境要求的结构材料的开发及性能检测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以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RAFM)钢为代表的包层结构材料已发展多年,然而依据中国聚变能发展路线图,CFETR一期包层结构材料的中子辐照水平可达到约10 dpa,在二期达到约50 dpa,目前没有材料能满足包括抗辐照损伤在内的苛刻环境要求并能满足工程建设需求。
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是目前包层结构材料的首选候选结构材料,国内外已开发了多个牌号的低活化品种并具备了丰富的材料基础数据库,然而低活化钢的工作温度区间严重受限,高温蠕变及抗辐照能力无法满足CFETR二期及未来聚变堆的要求。为解决传统RAFM钢的不足,提出了两条思路:一种是添加氧化物弥散相以有效提高高温蠕变强度,其中又以制备过程中是否涉及机械合金化可进行进一步的区分;另一种思路是基于热力学模拟计算,优化RAFM钢化学成分并进行多轮热机械处理以增加MX相密度。其中,机械合金化制作的氧化物弥散强化钢(ODS钢)的性能最佳,但受限于机械合金化法,成本高且效率低。非机械合金化ODS钢与优化的RAFM钢的性能接近机械合金化ODS钢,成本远远低于机械合金化ODS钢且制备效率高,大批量制备技术相对容易。除了铁基材料外,钒合金及碳化硅复合材料在多方面展现了优势,长期以来都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钒合金的热蠕变和氦脆导致温度上限低并且与氢同位素兼容性不好,碳化硅复合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及连接技术仍存在困难,这些缺陷限制了钒合金与碳化硅复合材料的发展,使之在现阶段无法满足应用需求。面向更高辐照水平的示范堆及商用堆,目前已有的包层结构材料可能无法满足需求。根据目前很有限的研究数据,非晶材料及高熵合金的工程应用还非常遥远:一方面需要借助材料设计和制备的新理念、新方法不断挖掘现有材料的性能潜力,另一方面应重视具有潜在优势的复合块状非晶材料及低活化高熵合金等新型材料的研发。
本文依据中国磁约束聚变材料路线图草稿,对RAFM钢、机械合金化制备的ODS钢,钒合金以及碳化硅复合材料的发展进行了综述,对最近几年兴起的改良RAFM钢、非机械合金化制备的ODS钢等新型候选结构材料进行了介绍,并对具有更佳性能的先进结构材料种类进行了展望。
数据和表
丨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氢、氘在铌膜中的渗透性研究
周燕燕, 周鑫, 陈长安, 王维, 王占雷, 饶咏初, 梁传辉, 周元林
材料导报
2018,32(15 ):2596 -2600.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15.009
摘要
(
716
)
PDF(pc)
(1718KB)(
985
)
收藏
难熔金属铌具有机械强度好、选择渗氢速率高、成本低等优点,被认为是可以取代金属钯的渗氢分离材料。有效去除铌表面氧化层是获得快速渗氢性能的关键。采用机械磨抛和高温氢还原方法去除铌膜表面氧化物,并对处理后的铌膜进行了渗氢、渗氘实验。结果表明:机械磨抛和高温氢还原相结合能有效去除铌膜表面氧化物;600~800 ℃范围内氢、氘在铌膜中的渗透率
(Φ)
分别为
Φ
H
=4.98×10
-6
exp(-6 406.9/
T
)mol·m
-1
·s
-1
·Pa
-0.5
和
Φ
D
=3.51×10
-6
exp(-6 418.8/
T
)mol·m
-1
·s
-1
·Pa
-0.5
,相同温度下,铌中氢同位素渗透率高于CLAM钢,而低于Pd8.5Y0.19Ru合金,这归因于表面残余氧化物对氢同位素的渗透有一定阻滞作用。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材料研究进展
李俊超, 王清, 蒋锐, 吴爱民, 林国强, 董闯
材料导报
2018,32(15 ):2584 -2595.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15.008
摘要
(
1139
)
PDF(pc)
(1481KB)(
836
)
收藏
燃料电池是把化学能直接连续转化为电能的高效、环保的发电系统,是继水电、火电和核电之后第四种发电装置。其中,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有着寿命长、比功率和比能量高、室温下启动速度快等优点,可作为移动式电源和固定式电源使用,且在军事、交通、通讯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被认为是适应未来能源与环境要求的理想动力源之一。
双极板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核心部件之一,占据了电池组很大一部分的质量和成本,且承担着均匀分配反应气体、传导电流、串联各单电池等功能。为了满足这些功能需要,理想的双极板应具有高的热/电导率、耐蚀性、低密度、良好的力学性能以及低成本、易加工等特点。但目前生产的双极板存在耐蚀性和导电性匹配性差、生产成本高和寿命短等问题。实现双极板材料的导电性和耐蚀性的合理匹配,即在保证导电性合理的前提下,实现高的耐蚀性,保障整个体系的服役寿命,是燃料电池商业化的关键环节之一。
目前广泛用作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基体材料主要有石墨材料、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三种。这三种材料制成的双极板有不同的优缺点,但综合而言均不能满足双极板的性能要求。针对以上问题,近几年来研究者利用掺杂或表面改性的方法,在弥补双极板材料的性能不足方面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很多改进后的材料已经可以满足美国能源部提出的性能要求。
本文系统总结了上述三类常见的双极板材料,详细综述了近年研究较为深入的金属双极板的涂层材料,并归纳了各种涂层与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基材组合的双极板的性能。文末展望了双极板特别是金属双极板材料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用于太阳能集热介质的纳米铜制备技术与铜纳米流体性能综述
周璐, 马红和, 马素霞, 杜慧娟
材料导报
2018,32(15 ):2576 -2583.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15.007
摘要
(
713
)
PDF(pc)
(2025KB)(
949
)
收藏
纳米流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直接吸收式太阳能集热介质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铜价格低廉、储量丰富且导热性能良好,将纳米尺度的铜粒子稳定分散于传统集热介质中制得的纳米流体悬浮液对可见光波段表现出强吸收性能。本文首先对纳米流体中常见的球形、立方体、棒状和线状铜纳米粒子添加物的水热还原制备方法进行了综述,重点讨论了表面活性剂在产物形貌控制中的作用及其对纳米粒子在基液中分散稳定性的影响。进而分别对铜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粘度、比热及光能辐射特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给出了铜纳米流体在直接吸收式太阳能集热系统中的应用现状。最后,提出了铜纳米流体应用于太阳集热器循环工质尚需解决的问题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退火对铝诱导结晶锗薄膜的影响及其机理
贺凯, 陈诺夫, 魏立帅, 王从杰, 陈吉堃
材料导报
2018,32(15 ):2571 -2575.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15.006
摘要
(
646
)
PDF(pc)
(1564KB)(
646
)
收藏
为实现在Si衬底上制备GaInP/GaInAs/Ge三结太阳电池,本工作尝试利用磁控溅射和常规退火技术,采用铝诱导结晶(AIC)法在(100)晶面单晶硅衬底上制备Ge薄膜,利用金相显微镜(Metallographic microscopy)、X射线衍射仪(XRD)、拉曼光谱仪(Raman)对其进行表征。分析了铝诱导过程中退火时间和退火温度对Ge薄膜结晶性的影响, 发现退火温度越低、时间越长,制备的薄膜质量越好,确定了Ge薄膜晶化的最低退火温度为250 ℃,并在该温度下成功制备出了晶粒尺寸超过100 nm、Ge(111)晶面择优取向度达到99%以上的Ge薄膜。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退火处理对A
2
B
7
型La
0.63
(Pr
0.1
Nd
0.1
Y
0.6
Sm
0.1
Gd
0.1
)
0.2
Mg
0.17
Ni
3.1
Co
0.3
Al
0.1
邓安强, 罗永春, 王浩, 赵磊, 罗元魁
材料导报
2018,32(15 ):2565 -2570.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15.005
摘要
(
504
)
PDF(pc)
(1797KB)(
502
)
收藏
利用高频感应熔炼法制备La
0.63
(Pr
0.1
Nd
0.1
Y
0.6
Sm
0.1
Gd
0.1
)
0.2
Mg
0.17
Ni
3.1
Co
0.3
Al
0.1
储氢合金,对铸态合金在900 ℃下退火热处理24 h。结构分析表明,铸态合金微观组织由CaCu
5
型结构、Ce
5
Co
19
型结构及Ce
2
Ni
7
型结构三相组成,而退火合金则是单相Ce
2
Ni
7
型结构。铸态和退火合金电极均具有良好的活化性能,退火合金电极放电曲线更为平坦和宽阔。两种合金电极腐蚀电位基本一致,但铸态合金电极腐蚀电流更大。合金经过退火后其电极循环稳定性(
S
100
=83.5%)明显优于铸态合金电极(
S
100
=69%)。在100次电化学充放电循环内,低容量充电时,退火合金电极容量不衰减,合金电极容量衰减的充电容量临界点为活化最大放电容量(
C
max
)的90%。铸态和退火合金电极动力学性能差别不大,铸态合金电极高倍率放电主要由氢在其体相中扩散控制,退火合金电极高倍率放电则主要由其表面电荷转移控制。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二氧化锰基超级电容器的研究进展
黄文欣, 李军, 徐云鹤
材料导报
2018,32(15 ):2555 -2564.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15.004
摘要
(
1363
)
PDF(pc)
(3365KB)(
892
)
收藏
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装置,以其寿命长、功率高、绿色环保等特点而备受关注。其中二氧化锰基超级电容器不仅具有高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快速充放电等特点,还具有价格低廉、来源广泛、环境友好的优势,在各个领域都拥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经济价值。然而因受到二氧化锰材料自身导电性和比表面积的限制,二氧化锰基超级电容器的比电容与理论值相差较大;同时其结构不稳定也造成循环稳定性较低。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对于二氧化锰超级电容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寻找简单可控的电极制备方法以提高电极的导电性、比电容、循环稳定性等电化学性能,以及设法综合利用各种电极材料的优点发挥其协同效应等方面。
探究简单可控的电极制备方法是获得高质量二氧化锰基超级电容器的研究的首要任务,常见的方法有溶胶-凝胶法、水热合成法、化学沉淀法、低温固相法和电化学沉积法。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样品纯度高,但是受干燥条件的影响较大,易团聚。化学沉淀法可直接得到化学成分均一、分布均匀的粉体材料,但是对合成温度要求较高,也易发生团聚。低温固相法制备电极粉末改善了高温时产物粒子易快速生长、团聚的问题,但是存在接触不均匀、反应不充分的缺点。水热法简单、成本低,是目前制备粉末电极较为常用的方法。这些制备方法各有千秋,但是这类先制备出粉末再合成电极的方式不仅延长了工艺,而且不符合节能环保的原则,相比之下电沉积法可直接将二氧化锰沉积到基底上,操作简单且参数灵活可控。二氧化锰电极材料的改性问题一直颇受关注,目前掺杂和复合仍是改性方面较为常用的方法。例如向二氧化锰中掺杂少量的金属元素可以提高电极的导电性,而与某些导电聚合物复合则可以有效地解决二氧化锰因结构不稳定而易在电解液中溶解的问题。掺杂物质与复合材料的选择、掺杂和复合方式以及与二氧化锰材料的配比是获得高质量电极的关键。当前二氧化锰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不仅仅只有二氧化锰这一种,而是结合了各种炭材料、复合材料或者金属及其氧化物等物质,组合形成多元复合材料以利用各组分的特点,这对优化电容器性能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学者们还发现电解液的选择对扩大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窗口、提高电容器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简单介绍了二氧化锰基超级电容器的储能机理,综述了电容器电解液与电极的制备和改性研究现状,此外还介绍了二氧化锰基超级电容器的组装方式,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提出了展望。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空穴传输材料在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发展演变
邹金龙, 罗玉峰, 肖宗湖, 胡云, 饶森林, 刘绍欢
材料导报
2018,32(15 ):2542 -2554.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15.003
摘要
(
912
)
PDF(pc)
(1695KB)(
606
)
收藏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转换效率已从2009年的3.8%上升到2017年的22.7%,其快速的发展可能使光伏工业进入革命新阶段。空穴传输材料(HTM)是构成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和设计导电性好、成本低、稳定性好的空穴传输层材料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将近几年应用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较高效的空穴传输材料归纳为有机小分子类、有机聚合物类和无机材料类,同时也介绍了无空穴传输层的钙钛矿电池。详细评述了基于各类空穴传输材料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性能及稳定性,重点讨论了HOMO能级、空穴迁移率、添加剂的掺杂等因素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影响。最后指出了空穴传输材料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吩噻嗪和吩噁嗪给电子体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性能对比分析
谭海军, 何敬文, 裴海睿, 李和平, 张淑芬, 张淑华
材料导报
2018,32(15 ):2538 -2541.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15.002
摘要
(
765
)
PDF(pc)
(1429KB)(
704
)
收藏
本工作将两种氮杂蒽单元(吩噻嗪和吩噁嗪)应用到染料分子中,制备了两种简单的染料分子POZ-2与PTZ-2,重点对比分析了它们的光物理和电化学性能,并将两种染料分子应用到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分析它们光伏性能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基于吩噁嗪单元的染料分子POZ-2各方面性能(
η
=6.6%)皆优于基于吩噻嗪单元的染料分子PTZ-2(
η
=4.9%)。
数据和表
丨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二维材料MXene的储能性能与应用
郑伟, 杨莉, 张培根, 陈坚, 田无边, 张亚梅, 孙正明
材料导报
2018,32(15 ):2513 -2537.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15.001
摘要
(
1726
)
PDF(pc)
(2199KB)(
1907
)
收藏
能量存储和转化器件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随着清洁能源、便携式电子设备及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储能器件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储能材料是决定储能器件性能的重要因素。通常,储能材料需满足具有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易于电解液离子脱嵌、尽可能多地提供氧化还原位点、良好的导电能力等要求。
近年来,二维材料因比表面积大、离子传输路径短等特点而得到广泛关注,在储能领域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只有原子量级厚度的二维材料,表面活性位点多,力学性能优良,正契合储能器件对电极材料的要求。MXene是一类新型二维材料,通式为M
n
+1
X
n
T
x
,其中M代表过渡族金属元素,X为碳和/或氮,T代表MXene在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官能团(-F、-OH、-O等),
n
一般为1~4。自2011年首次报道以来,MXene在储能领域就被寄予厚望。MXene含有碳原子层,所以具有类似石墨烯的良好导电性;而过渡金属层使其表现出类似过渡金属氧化物的性能;同时,表面多样的官能团赋予MXene良好的亲水性。这种独特的性能组合,使得MXene电荷响应速度快,具有赝电容特征且循环性能稳定,成为储能领域的研究焦点。另外,便携式储能器件要求更高的体积容量与体积能量密度,而MXene与碳基电极材料相比堆积密度高,可有效降低器件体积,拓展应用范围。
目前,MXene及其复合材料已经在超级电容器、锂/钠/镁离子二次电池、锂硫电池、锌-空气电池、储氢等诸多储能领域展现出实用价值。但是,MXene容易发生塌陷和堆垛,影响其作为电极材料的性能。因此,需将MXene进行插层、改性、掺杂或与其他材料复合,以阻止MXene堆叠,减小离子扩散阻力,并增加离子吸附位点,从而提高其电化学性能。而且,不同的能量存储和转化装置对MXene的合成方法和结构特征有不同的要求,鉴于MXene能源应用相关研究的大量呈现,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总结与分析,以期推动MXene在该领域的发展。
本文旨在综述MXene在制备、结构、性能及其在储能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与发展方向,并讨论面临的挑战。
数据和表
丨
参考文献
丨
补充材料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650 ℃第三代超超临界锅炉管候选钢种的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文新理, 章清泉, 陈列
材料导报
2018,32(13 ):2167 -2175.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13.005
摘要
(
695
)
PDF(pc)
(3448KB)(
705
)
收藏
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底,我国火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71.60%,火力发电的装机容量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64.04%。在总发电量中,水力发电量占比不足20%,核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之和占比不足10%,因此,火力发电仍然是我国电力能源的支柱。然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加强,低效率、高排放、重污染的传统发电技术已不能满足发电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超超临界发电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率、低排放、低污染的新型先进发电技术,其应用将日益广泛。 在工程热力学中,水的临界点参数是22.115 MPa和374.15 ℃,在此参数之上为均匀的单相流体水,这种状态称为超临界状态,在此参数之上运行的机组称为超临界机组。超超临界在物理上并没有明确的对应参数点,对于超超临界机组,各国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普遍认为当蒸汽压力不小于27 MPa或温度不低于580 ℃时,即可称为超超临界机组。650 ℃超超临界技术是目前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竞相研究和发展的先进燃煤发电技术,其主蒸汽温度高达650 ℃、主蒸汽压力高达35 MPa,该技术的关键是主蒸汽锅炉管用钢的研发,要求钢种能够承受650 ℃、35 MPa主蒸汽的高温、高压和腐蚀作用,其研究焦点集中在化学成分的设计上。 目前日本和中国已分别独立开发出了各自的成分体系,并研制出了原型钢。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简称NIMS)开发出了9Cr-3W-3CoVNbBN钢(代号为MARBN),日本新日铁住金公司开发出了9Cr-3W-3CoNdVNbBN钢(代号为SAVE12AD),我国钢铁研究总院和宝钢开发出了9Cr-2.8W-3CoCuVNbBN钢(代号为G115)。但以上三种钢的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仍处于试验评价阶段,配套焊材和焊接技术也还在研发中。从世界范围看,650 ℃超超临界锅炉管已有多个不同成分体系的候选钢种,但不同钢种之间的成分差别较大,各开发者对不同化学元素作用的认识也不尽相同,究竟哪一种成分体系是最佳选择并没有明确的定论。 本文综述了目前世界上关于650 ℃超超临界锅炉管候选钢种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分析了钢中化学元素B、N、C、W、Ta、Nd、Co等的作用机理,阐述了化学元素对基体组织、碳化物和高温蠕变性能等的影响。针对650 ℃超超临界锅炉管用钢的关键技术瓶颈——配套焊材和焊接技术,从焊接性能的角度指出焊材化学成分设计应与管材基体化学成分有益配合,避免二者微量元素的不良结合引起焊接性能劣化,明确了焊材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典型事故容错轻水堆燃料包壳候选材料SiC
f
/SiC复合材料和Mo合金的研究进展
程亮, 张鹏程
材料导报
2018,32(13 ):2161 -2166.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13.004
摘要
(
763
)
PDF(pc)
(1447KB)(
955
)
收藏
轻水堆是当前核电站应用最为广泛的堆型,其包壳材料均为锆合金。然而,福岛严重核事故的突发,使锆合金包壳的安全性受到质疑,事故容错燃料及其包壳候选材料被提上研究议程。本文综述了轻水堆用SiC
f
/SiC复合材料和Mo合金包壳候选材料的研究进展,以及它们在轻水堆工况下的性能评估,指出实际工程应用所面临的挑战。最后展望了SiC
f
/SiC复合材料和Mo合金在核燃料包壳中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浅析有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的研究
陈健, 缪卫峰, 王吉林, 郑国源, 龙飞
材料导报
2018,32(13 ):2151 -2160.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13.003
摘要
(
801
)
PDF(pc)
(1330KB)(
1526
)
收藏
有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其器件认证光电转效率已达22.1%。同时,这类电池具有成本低廉、能量回收期短等优势,有望实现商业化应用。然而,钙钛矿吸光层本身在湿度较大、温度较高及光照等条件下不稳定,并且与其他功能层组装成器件时易引发电极腐蚀、深缺陷态等问题,使得器件不稳定性加剧。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了提升器件稳定性的方法,主要集中在:(1)从成分优化方面提升钙钛矿吸光层的稳定性;(2)从器件结构优化方面提升器件的稳定性。 在成分优化方面,科研者们主要从钙钛矿ABX
3
结构成分、结构维度和保护层的使用等角度提升钙钛矿材料的稳定性。(1)在满足容差因子
t
或八面体因子
μ
的条件下,将甲脒离子、铯离子等疏水或耐热基团引入ABX
3
结构的A位中,而X位掺入溴离子或硫氰根离子能提升钙钛矿材料的抗湿性,或者整合单一位置优势得到混合位Cs
x
(MA
0.17
FA
0.83
)
(100-
x
)
Pb(I
0.83
Br
0.17
)
3
不仅能提升材料的热稳定性,而且可使器件的转换效率提高至21.1%。(2)较低结构维度(主要为二维)钙钛矿材料的研究也获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制得的BA
0.05
(FA
0.83
Cs
0.17
)
0.95
Pb(I
0.8
Br
0.2
)
3
材料的湿度和光照稳定性优异。(3)疏水性能好、电荷传输能力优异的保护层如丁基膦酸4-氯化铵或苄胺等同样可增强钙钛矿吸光层的稳定性。 在器件结构优化方面,研究者们分别从电子传输材料(如二氧化锡、镧掺杂锡酸钡等)、空穴传输材料(如CuGaO
2
、酞菁铜等)和上电极(碳、铜等)等角度提升器件的稳定性。其中,(1)紫外光催化活性差、电子迁移率优异、能带结构适宜的镧掺杂锡酸钡组成的器件展现了优异的光照稳定性。(2)由化学和热稳定性优异的酞菁铜组成的器件也获得了良好的热稳定性和17.5%的转换效率。(3)优化上电极方面,将碳电极应用到大面积器件上时,器件呈现了良好的湿度和光照稳定性;而铜电极替换金或银电极时,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同样超过20%,并且其热和光照稳定性良好。 本文主要从钙钛矿吸光层材料成分和器件结构两大角度梳理了关于提升器件稳定性的研究现状,分别对钙钛矿吸光层ABX
3
的组分、钙钛矿材料的结构维度、其他功能层等优化方面提升器件稳定性的工作进行了综述。最后,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展望了有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有机太阳能电池阴极界面层概述
周丹, 秦元成, 徐海涛, 李明俊
材料导报
2018,32(13 ):2143 -2150.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13.002
摘要
(
963
)
PDF(pc)
(2536KB)(
1036
)
收藏
体相异质结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因具有质轻、柔韧性好、便于大面积印刷等优点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然而,聚合物太阳能电池要实现商业化大面积制备还需要解决一些科学问题,如电荷的分离、传输和收集效率低等。良好的界面接触对提高器件性能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界面层的作用及分类,包括无机类、富勒烯类、水/醇溶性中性共轭聚合物、水/醇溶性离子型共轭聚合物电解质、超支化小分子和苝酰亚胺衍生物。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金属-有机框架(MOFs)衍生材料及其在储能器件和电催化领域的应用
叶绍凤, 刘文贤, 徐喜连, 沙东勇, 施文慧, 曹澥宏
材料导报
2018,32(13 ):2129 -2142.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13.001
摘要
(
2077
)
PDF(pc)
(4558KB)(
2211
)
收藏
金属-有机框架(MOFs)是一类由金属离子/团簇和有机配体通过配位形成的具有多孔结构的无机-有机杂化材料。MOFs具有比表面积高、孔径均一、结构可调等优点,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MOFs的导电性和稳定性较差,制约了其应用的进一步拓展。以MOFs作为前驱体,通过水热反应或煅烧得到组成、形貌、结构可调的MOFs衍生材料,既能够保持MOFs材料结构多样性和多孔性的特点,又能有效提高其导电性和稳定性,近年来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然而,MOFs衍生材料单一的组成和结构,使其能够提供的性能(如电容性能、催化性能)有限,极大地限制了其相关应用的发展。因此,近几年除了研究制备各种不同MOFs衍生材料外,研究者们主要从MOFs衍生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方面出发,制备出多样化且在各方面应用中(如储能器件、催化)表现出优异性能的材料。 MOFs衍生材料作为性能优异的应用型材料,其研究较为成熟的组成和结构分别主要包括多孔碳、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金属磷化物、金属氢氧化物以及纤维状结构、中空结构、核壳结构等。MOFs衍生材料不仅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均一的孔径分布,通常还结合了衍生多孔碳的高导电性及其他衍生材料(金属化合物或掺杂的金属原子及杂原子,如N、P、S等)的优异性能(如电容性能、催化性能),从而发挥出更加优异的性能。其中,MOFs衍生金属化合物材料具备多孔结构,能够提供优异的容量性能及催化性能等,且其性能通常优于通过其他方法制备得到的同种材料。从结构方面出发,近几年,研究者们通过调控前驱体结构亦或是反应条件,制备得到多种不同结构的MOFs衍生材料。一方面,部分制备得到的结构(如核壳结构、中空结构)可以缓解MOFs衍生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所受到的冲击,从而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另一方面,通过调控MOFs衍生材料的结构,使其活性位点得到充分的暴露,从而使其性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本文综述了MOFs衍生材料的研究进展,包括组成特点、结构调控,及其在储能器件、催化领域的应用,最后阐述了MOFs衍生材料研究领域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定向凝固法多晶硅杂质控制数值模拟概述
苏文佳, 牛文清, 齐小方, 李琛, 王军锋
《材料导报》期刊社
2018,32(11 ):1795 -1805.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11.005
摘要
(
541
)
PDF(pc)
(2022KB)(
1040
)
收藏
在传统能源日渐消耗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日趋受到重视的形势下,太阳能光伏发电逐渐成为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之一。多晶硅凭借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成为最主要的光伏材料,其铸锭的品质和成本将直接影响太阳能电池的成本和光电转换效率。定向凝固法是制备多晶硅铸锭的重要方法,该方法晶硅生长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包括熔体流动、杂质传输、固液界面的形状和结构以及缺陷。定向凝固过程中引入的有害杂质严重影响晶硅的机械和电学性能,是限制多晶硅光电转换效率的关键因素。
长晶过程中定向凝固炉处于高温环境中,内部的传热传质极其复杂,不具备单一的线性关系和可推断性,且难于进行实验测量,因而数值模拟是研究定向凝固过程中传热传质现象的重要方式。降低长晶过程中杂质的含量可从两方面入手:(1)杂质的来源——原材料本身所携带的杂质和长晶过程中生成的杂质;(2)杂质的输运——找到杂质在熔体和氩气中的输运规律,并利用该规律控制杂质的分凝与输运。
近年来,从控制杂质产生和输运的角度考虑,国内外对降低多晶硅中有害杂质的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手段:(1)控制杂质产生,包括减缓坩埚与挡板之间的化学反应、优化顶部坩埚盖板、增设碳化硅涂层等;(2)优化氩气流动,例如使用导流系统、调整炉膛压力和氩气流量;(3)优化熔体对流形式,包括控制熔体流动方式及分凝、调整加热器功率大小及其排布、采用可旋转坩埚和调整石墨碳毡位置等。
为进一步降低定向凝固法多晶硅铸锭成本,坩埚尺寸和投料量不断增大,熔体对流、杂质输运和界面形状也更加难于控制,外加磁场则成为控制熔体对流的一种强有力工具,并能进一步控制杂质输运。目前利用外加磁场控制定向凝固法多晶硅杂质的研究仍刚刚起步,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其中电磁场(EMF)和行波磁场(TMF)在控制搅拌熔体对流方面具有巨大潜力,逐渐被用于多晶硅长晶过程。
本文在深入分析杂质来源和输运机理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对多晶硅定向凝固过程中有害杂质的产生、分布、输运以及排出等问题的研究现状,总结了数值模拟中氩气导流系统、加热器以及外加磁场等因素对杂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中空硅纳米球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丁昂, 张钟元, 程厅, 董星龙
《材料导报》期刊社
2018,32(11 ):1791 -1794.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11.004
摘要
(
607
)
PDF(pc)
(1710KB)(
753
)
收藏
采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蒸发法原位合成了Si-Al纳米颗粒(Si-Al NPs),获得了由晶体Si包覆单晶金属Al核的纳米胶囊结构。通过化学酸洗处理去除Al核制备出中空结构的Si纳米球(Si HNSs),并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研究了电极的循环和倍率电化学性能。与Si-Al NPs电极相比,Si HNSs电极的循环稳定性及倍率性能都显著提高,这源于中空结构的Si纳米球为嵌/脱锂过程中的体积变化提供了有效缓冲空间,同时也为锂离子迁移提供了更多通道。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硒化温度对CIGS/Mo界面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袁琦, 茶丽梅, 明文全, 杨修波, 李石勇, 韩俊峰
《材料导报》期刊社
2018,32(11 ):1787 -1790.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11.003
摘要
(
672
)
PDF(pc)
(1781KB)(
806
)
收藏
采用磁控溅射和硒化热处理的方法在钠钙玻璃上沉积了一系列铜铟镓硒(CIGS)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术(HR-TEM)、高角环形暗场相(HAADF)和X射线能量散射光谱(EDS)元素面扫描分析等表征手段,研究了铜铟镓硒/钼(CIGS/Mo)界面特性随硒化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00 ℃硒化的薄膜中CIGS与Mo层之间界面清晰;当硒化温度为500 ℃时,CIGS/Mo界面上出现MoSe
2
薄层和富Na的二次相纳米颗粒;当硒化温度升至600 ℃时,MoSe
2
层增厚,同时富Na二次相纳米颗粒连接形成不平整的条带,CIGS/Mo界面演变为CIGS/富Na的二次相/MoSe
2
/Mo多层结构。此外,MoSe
2
的取向对富Na二次相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面向可充电电池的锂金属负极的枝晶生长: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和抑制方法
梁杰铬, 罗政, 闫钰, 袁斌
《材料导报》期刊社
2018,32(11 ):1779 -1786.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11.002
摘要
(
1305
)
PDF(pc)
(1885KB)(
1322
)
收藏
在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日趋紧迫的大背景下,可再生能源的获取与利用途径及高效安全的储能技术的研发一直是工业界和科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能量存储器件,拥有高比能量、长循环寿命等优点,近十几年来其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并在各类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交通工具中获得了广泛应用。然而,随着各种高性能设备的不断涌现,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越来越难以满足其在能量密度、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需要开发出高比容量的负极材料(硅、锡和锂等)以取代传统石墨负极。硅、锡等新式负极材料通过与锂离子反应形成含锂化合物的原理来存储与释放锂离子,完成电池的一个充放电过程。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负极材料体积的剧烈变化,经历较长时间循环使用后会导致负极材料的粉化甚至从集流体上剥离,引起电池容量迅速衰减甚至失效。而锂负极通过锂在负极上的溶解和沉积来完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该过程不存在反应相变所导致的体积变化。另外,锂金属负极材料具有极高的质量比容量(3 860 mAh/g)、低密度(0.59 g/cm
3
)和低的还原电位(-3.04 V,相比于氢标准电极),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可充电电池负极材料。然而,锂的枝晶生长、锂金属电池低的库伦效率和锂的无主体沉积引起的体积膨胀等一些关键问题长期以来制约着锂负极的商业应用。
锂的每次沉积都会产生枝晶,在充放电循环中,锂枝晶会导致电池内部短路甚至发生爆炸,带来严重的安全问题。除此之外,锂枝晶还会增加负极表面积,新暴露的锂金属会与电解液反应生成固态电解质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 SEI),这会损耗活性材料以及降低电池的库伦效率。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研究者们对锂金属电极进行了许多探索,尤其是在锂枝晶生长的机理及其抑制方法方面。一些理论模型如扩散模型、SEI保护模型、电荷诱导生长模型和薄膜生长模型等,以及与这些模型相对应的一些抑制方法如均匀锂离子流法、SEI膜保护法、稳定沉积主体法和静电屏蔽保护法等被提出。这些抑制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锂枝晶的生长问题,但都未能达到商业化应用的要求。
本文总结了近几年研究人员针对锂离子电池锂金属负极的一些重要研究,系统地介绍了业内较为认同的枝晶生长模型和影响因素,并着重叙述了抑制枝晶生长的方法及成效,最后就锂金属负极将来的研究方向给出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事故容错燃料包壳候选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刘俊凯, 张新虎, 恽迪
《材料导报》期刊社
2018,32(11 ):1757 -1778.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11.001
摘要
(
1630
)
PDF(pc)
(4982KB)(
1338
)
收藏
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中,反应堆堆芯燃料中的锆合金包壳在事故工况下与高温水蒸汽发生剧烈氧化反应继而产生大量的氢气和热量,最终导致反应堆堆芯熔化和氢气爆炸,对社会和环境造成极大负面影响。自此之后,国内外纷纷展开对事故容错燃料的研究开发。相较于传统的UO
2
-Zr合金燃料体系,事故容错燃料能够在反应堆正常运行工况下维持或提高燃料性能,并在事故发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堆芯完整性,提供足够的时间裕量来采取事故应对措施。
反应堆堆芯环境非常极端,包壳长期处于高温高压腐蚀介质中,同时还受到中子辐照的影响,因此新型包壳材料需要较好的耐腐蚀性和辐照稳定性。经不同研究者的研究评估,目前能够替代Zr合金的事故容错燃料包壳材料可分为陶瓷材料和金属材料两类:陶瓷材料主要以SiC/SiC复合材料为代表;金属材料主要有以FeCrAl为代表的Fe基合金和以Mo为代表的难熔金属及其合金。
上述三种替代Zr包壳的材料各有其利弊,均未达到工程应用水平,并且都存在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其中,FeCrAl合金的研发进展最快,目前在热学性能、力学性能、抗腐蚀性能、抗辐照性能等方面表现较好,但在工业加工和焊接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改善。就SiC/SiC复合材料而言,由于SiC自身的高脆性而导致力学强度不足,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结构设计思路试图降低包壳管失效概率,但包壳最终的结构设计仍未确定,而辐照引起的热导率急剧降低及连接密封和加工制造等方面还在不断研究中。Mo及Mo合金的力学性能和抗辐照性能较好,但自身抗腐蚀性较差,解决思路主要集中在提高钼纯度、调整合金的元素成分、进行表面涂层等方面。目前,对后两种材料包壳管的加工能力均未达到薄壁长管的工业制造水平。对于这几种候选包壳材料,需要建立属性数据库和一套完善的标准来衡量材料的质量。此外,还需开发相应的程序来评估包壳在堆内的行为。
本文主要综述了SiC/SiC复合材料、FeCrAl合金、Mo及Mo合金三种候选包壳材料的研究进展,包括候选包壳材料的物理性质、耐腐蚀性能、力学性能、抗辐照性能、芯块-包壳力学与化学相互作用、在事故工况下的行为和工程应用等,综合分析了事故容错燃料包壳材料当前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各事故容错燃料包壳未来需集中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核壳型铂基燃料电池催化剂制备方法与微结构控制综述
孙培川, 魏清茂, 张宇振, 杨喜昆, 王剑华
《材料导报》期刊社
2018,32(9 ):1427 -1434.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09.006
摘要
(
731
)
PDF(pc)
(2434KB)(
626
)
收藏
目前催化剂是制约燃料电池走向市场的关键,限制了燃料电池发展及大规模商业应用,寻求能够同时降低催化剂成本和提高催化剂性能的有效方法十分迫切。具有核壳结构的Pt-M催化剂不仅可以降低贵金属铂的用量,而且能显著提高催化活性。本文总结了近20年来核壳型Pt-M催化剂的主要制备方法,包括晶种法、去合金法、电化学沉积法等;重点分析非贵金属-铂核壳结构(M@Pt,M = Ni、Co、Cu、Fe等)的制备途径,总结了每种方法的特点。另外,还讨论了核壳结构在纳米层次上的精细控制和设计方案,这有助于理解核壳结构对电化学催化动力学的作用规律,更好地设计开发新型催化剂。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基于噻吩-苯非对称单元的DPP类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合成及光伏性能
曾祥花, 李战峰, 任静琨, 刘伟鹏, 陈今波, 王向坤, 郝玉英
《材料导报》期刊社
2018,32(9 ):1423 -1426.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09.005
摘要
(
710
)
PDF(pc)
(1392KB)(
345
)
收藏
为了优化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性能,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噻吩-苯非对称单元的二酮吡咯并[3,4-c]吡咯(DPP)类聚合物给体材料(PDPP-PT)。非对称结构的设计使得该聚合物具有较好的分子堆积,有利于器件的制备。该聚合物具有范围在300~900 nm的宽吸收光谱、1.5 eV的窄光学带隙。在器件性能方面,活性层厚度达260 nm时,测得开路电压(
V
oc
)为0.68 V,光电转换效率(PCE)为1.51%。因此,PDPP-PT给体材料在制备厚活性层太阳能电池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为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分子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通过与氧化石墨烯复合增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Ni)-74的电催化析氢性能
褚 梅, 李 曦, 李 娜, 侯美静, 李小争, 董永志, 王 璐
《材料导报》期刊社
2018,32(9 ):1417 -1422.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09.004
摘要
(
807
)
PDF(pc)
(2549KB)(
908
)
收藏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Ni)-74及其与氧化石墨烯(GO)的复合材料MOF(Ni)-GO,并利用线性伏安扫描(LSV)等电化学方法在N
2
饱和的0.5 mol/L H
2
SO
4
溶液中对材料的电催化性能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表明, GO的掺杂能显著提升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Ni)-74的电催化活性。其中GO含量为8%时,所得复合材料表现出最好的电催化析氢活性,起始电势仅为-0.462 V,塔菲尔斜率为110 mV/dec,同时该材料也表现出很好的电化学稳定性。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溅射Cu-Zn-Sn金属预制层后硫(硒)化法制备Cu
2
ZnSn(S
x
Se
1-
x
)
4
薄膜及其光伏特性
刘仪柯, 唐雅琴, 蒋良兴, 刘芳洋, 秦 勤, 张 坤
《材料导报》期刊社
2018,32(9 ):1412 -1416.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09.003
摘要
(
696
)
PDF(pc)
(1697KB)(
577
)
收藏
采用溅射工艺制备Cu-Zn-Sn金属预制层并尝试在多种退火方案(硫化退火、硒化退火、不同温度下硫化后硒化)下对其进行退火处理,探索出一种只需采用金属预制层即可完成CZTSSe制备的退火工艺制度。通过扫描电镜对比研究了不同退火制度下Cu
2
ZnSn(S
x
Se
1-
x
)
4
薄膜的形貌差异,发现低温硫化后硒化工艺可以有效减少因硫化温度过高引起的薄膜中孔洞较多的问题,有利于薄膜的平整与致密化。在此基础上,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拉曼光谱对不同硫化温度(200 ℃、300 ℃、 400 ℃、 500 ℃)下硫化后硒化工艺制备的Cu
2
ZnSn(S
x
Se
1-
x
)
4
薄膜的成分、形貌、物相结构及结晶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300 ℃下硫化后硒化获得的Cu
2
ZnSn(S
x
Se
1-
x
)
4
较其他温度下硫化后硒化获得的产物有着更好的形貌及结晶性能,其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为2.09%,远高于500 ℃下硫化后硒化工艺所得薄膜器件的效率(0.94%)。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锂硫电池硫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陈子冲, 方如意, 梁 初, 甘永平, 张文魁
《材料导报》期刊社
2018,32(9 ):1401 -1411.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09.002
摘要
(
1447
)
PDF(pc)
(2082KB)(
1832
)
收藏
由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的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已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开发利用储量丰富的清洁能源(如太阳能、水能和风能等)有望较好地解决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由于这些清洁能源存在地域性、间歇性等特点,高效的能量转化和存储技术是实现清洁能源规模化利用的关键和基础。锂离子电池作为绿色环保的储能器件,已在手机、笔记本电脑、相机等便携电子产品中广泛使用。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开始在电动汽车等动力电池领域得到应用。但是,由于其能量密度不够高,导致锂离子电池电动汽车续航短、充电频繁及购车成本高。由金属锂为负极和硫为正极组成的锂硫电池的能量密度(2 600 Wh·kg
-1
)远高于目前广泛使用的锂离子电池。此外,硫正极材料具有储量丰富、毒性低、价格便宜、环境友好等突出优点。因此,锂硫电池被认为是当前最具研究前景的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之一。 硫正极材料的本征导电性差、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体积膨胀和收缩,储放锂过程中形成的多硫化锂易溶于电解液,使得锂硫电池的倍率性能、循环寿命和库伦效率等电化学性能离实际应用仍有较大距离。迄今为止,关于硫正极材料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如何提升其导电性、抑制或消除由多硫化锂的溶解引起的穿梭效应以及在反复的循环过程中保持电极材料微结构的稳定性等方面。 相关研究表明,将硫与不同形貌的碳材料复合构筑成具有特殊微观结构的硫/碳复合正极材料可显著提高其导电性、抑制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和减缓储放锂前后的体积变化,进而改善倍率性能、循环稳定性和充放电效率等。此外,在硫正极材料中引入异质元素掺杂碳材料、金属氧化物和导电集合物均可通过化学吸附实现对易溶解多硫化锂的有效吸附。将上述多种改性方法结合也可使硫正极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化学储锂性能。 本文从锂硫电池的工作原理出发,总结了硫正极材料存在的主要问题,综述了近几年锂硫电池复合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最后对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思路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基于印刷技术制备钙钛矿太阳电池
李恒月, 龚辰迪, 黄可卿, 阳军亮
《材料导报》期刊社
2018,32(9 ):1385 -1400.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09.001
摘要
(
1095
)
PDF(pc)
(3317KB)(
1399
)
收藏
近年来,钙钛矿太阳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 PSCs)以其优异的光电转换性能和溶液制备成本低等优势受到了科研工作者和产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新一代薄膜太阳电池技术中的杰出代表。目前,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PCE)已经从2009年报道的3.8%迅速提升到现在的22.7%,达到商业化多晶硅、碲化镉、铜铟镓硒等太阳电池水平。 目前,溶液旋涂法是实验室制备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常用方法。虽然旋涂法操作简单、成膜速度快、重复性好,然而该法缺点也很明显:(1)材料浪费严重;(2)不具备图案化功能;(3)不适用于工业化的连续生产。因此,溶液旋涂技术无法满足钙钛矿太阳电池今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所需的大面积、低成本等制造要求。从实验室小面积器件制备转变到可大面积的产业化制备以及降低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生产成本,将是钙钛矿太阳电池产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中,印刷技术因具有材料利用率高、成本低、工艺效率高、可大面积制备、适用于柔性基底等特点而备受关注。基于印刷工艺制备的小面积钙钛矿太阳电池效率已接近20%,大面积(>10 cm
2
)钙钛矿太阳电池效率在10%~16%之间,大面积柔性钙钛矿太阳电池效率为10%左右。然而,从实验室小器件转变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依旧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1)为了加快钙钛矿材料的结晶,在钙钛矿薄膜退火过程中通常采用溶剂工程或惰性气体辅助的方式,这将导致印刷的大面积钙钛矿薄膜质量难以控制以及重复性降低;(2)退火过程中较高的退火温度会限制柔性基底和界面材料的选择;(3)钙钛矿材料本身对空气湿度敏感,需提高钙钛矿层制备过程的环境适应性,降低制备工艺本身对环境条件的限制等。基于此,完善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印刷制备工艺并使其适用于工业化生产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综述了基于喷墨打印(Inkjet-printing)、喷涂(Spray-coating)、狭缝涂布(Slot-die coating)、刮涂(Doctor-blading)等印刷技术制备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研究进展,并对印刷技术制备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水热炭化-KOH活化制备核桃壳活性炭电极材料的研究
张传涛, 邢宝林, 黄光许, 张双杰, 张传祥, 史长亮, 朱阿辉, 姚友恒, 张青山
《材料导报》期刊社
2018,32(7 ):1088 -1093.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07.007
摘要
(
786
)
PDF(pc)
(2034KB)(
732
)
收藏
以核桃壳为原料,经水热炭化-KOH活化制备活性炭,并将其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采用低温氮气吸附、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系统研究核桃壳活性炭的微观结构及表面化学性质,并利用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等探讨其对应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在碱碳比为3∶1、活化温度为800 ℃、活化时间为1 h的条件下,核桃壳水热炭经KOH活化可制备出比表面积为1 236 m
2
/g、总孔容为0.804 cm
3
/g、中孔比例为38.3%的活性炭。该核桃壳活性炭用作电极材料在KOH电解液中具有优异的电化学特性,其在50 mA/g电流密度下的比电容可达251 F/g,5 000 mA/g电流密度下的比电容为205 F/g,且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1 000次循环后比电容保持率达92.4%,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核桃壳活性炭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与其相互贯通的层次孔结构和独特的含氧表面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Mg/Nb复合薄膜的结构调控及其对脱氢温度的影响
黄文成, 张锦国, 袁军, 刘江文
《材料导报》期刊社
2018,32(7 ):1084 -1087.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07.006
摘要
(
521
)
PDF(pc)
(3006KB)(
455
)
收藏
利用磁控溅射法制备了两组Mg/Nb复合薄膜,研究了不同Nb层厚度和不同基底温度对Mg/Nb复合薄膜脱氢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b层厚度为1 nm和2 nm时,其催化效果相对最好,可使Mg/Nb复合薄膜的脱氢温度分别降至110 ℃和122 ℃。当基底温度为125 ℃时对脱氢性能的改善效果最佳,可使Mg(100 nm)/Nb(1 nm)复合薄膜的脱氢温度降至100 ℃。同时,讨论了Nb层厚度和基底温度对Mg/Nb复合薄膜脱氢温度的影响机制。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利用二硫苏糖醇夹层抑制锂硫电池的穿梭效应
王杰, 孙晓刚, 陈珑, 邱治文, 蔡满园, 李旭, 陈玮
《材料导报》期刊社
2018,32(7 ):1079 -1083.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07.005
摘要
(
601
)
PDF(pc)
(1957KB)(
702
)
收藏
为了抑制锂硫电池的穿梭效应,改善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尝试以二硫苏糖醇(DTT)为剪切剂,对高阶多硫化物进行剪切以阻止其溶解。将二硫苏糖醇(DTT)掺入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纸中,制得DTT夹层,将该DTT夹层置于锂硫扣式半电池正极片和隔膜之间,正极片的载硫面密度约为2 mg/cm
2
。SEM观察结果证实DTT均匀分散在MWCNTs纸的表面和空隙中。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引入DTT夹层结构的锂硫电池在0.05C倍率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 288 mAh/g,首次库伦效率接近100%,在0.5C、2C、4C倍率下充放电时的比容量分别达到650 mAh/g、600 mAh/g、410 mAh/g。DTT夹层结构的引入可有效剪切高阶多硫化物并阻止其迁移到锂负极,从而抑制穿梭效应,改善锂硫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库伦效率。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锂硫电池隔膜改性研究进展
郭雅芳, 肖剑荣, 侯永宣, 齐孟, 蒋爱华
《材料导报》期刊社
2018,32(7 ):1073 -1078.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07.004
摘要
(
1229
)
PDF(pc)
(1765KB)(
1150
)
收藏
锂硫电池因高比容量和高能量密度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成为新型锂电池研究热点之一。隔膜作为锂硫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电池各方面性能的关键。现阶段锂硫电池隔膜改性工作主要集中于高性能涂层材料的设计与合成以及新型隔膜材料的开发。本文综述了锂硫电池隔膜改性的研究现状,分别从碳涂层隔膜、元素掺杂碳涂层隔膜、金属氧化物/碳复合涂层隔膜、新型薄膜材料和多层隔膜等五个方面进行介绍,指出了从隔膜入手提高导电性、抑制穿梭效应、减轻锂电极腐蚀,从而提高电池电化学性能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微生物燃料电池分隔材料的研究新进展
李文龙, 薛屏
《材料导报》期刊社
2018,32(7 ):1065 -1072.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07.003
摘要
(
686
)
PDF(pc)
(3145KB)(
510
)
收藏
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利用环境友好的高活性微生物作催化剂,以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同步输出电能,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效能是目前研究的聚焦点,分隔材料的设计与选择直接影响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整体性能。本文综述了微生物燃料电池中分隔材料研究的新进展,对比分析了不同新型分隔材料的特点、产电能力与污水处理效果及其待解决的问题,展望了微生物燃料电池分隔材料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催化分解水制氢体系助催化剂研究进展
李旭力, 王晓静, 赵君, 李玉佩, 李发堂, 陈学敏
《材料导报》期刊社
2018,32(7 ):1057 -1064.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07.002
摘要
(
801
)
PDF(pc)
(1753KB)(
2312
)
收藏
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迫在眉睫。利用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被认为是解决化石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光催化分解水制氢体系非常复杂,助催化剂是影响催化剂光催化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它的引入可以有效提高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和氢气产生速率,因此,开发廉价高效的助催化剂已逐渐成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原理,简要介绍了助催化剂的作用,对近年来光催化分解水产氢助催化剂的种类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分析和讨论了几类重要助催化剂的特点及作用机理,并对助催化剂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新型高效光催化制氢材料的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稳定高效α-Fe
2
O
3
光电化学水分解——合理的材料设计和载流子动力学
谢佳乐, 杨萍萍, 李长明
《材料导报》期刊社
2018,32(7 ):1037 -1056.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07.001
摘要
(
710
)
PDF(pc)
(4369KB)(
861
)
收藏
氢能是非常清洁的能源。发展高效、清洁和低成本的产氢装置是利用氢能的首要关键技术问题。光电化学水分解是首选的制氢技术之一。它可实现室温下直接水分解和氢氧分离,并不完全受限于太阳光的周期性波动;其产氢装置可全部由无机材料制成,有好的化学活性和使用寿命。但是,光电化学水分解技术的效率目前还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特别是还不能实现长期稳定运行,存在一定的性能衰减。
在各种光电极材料中,α-Fe
2
O
3
是非常重要且具有潜力的稳定高效的光阳极材料,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α-Fe
2
O
3
又称赤铁矿,储量丰富,在光电化学水分解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低成本和良好的太阳光谱响应等优势,已成为最具应用前景的光电极材料。然而,α-Fe
2
O
3
固有的一些问题诸如电荷传输差、表面复合严重、电荷转移动力学缓慢等限制了其实际应用。近年来,研究者们已发展了多种多样的策略和途径,例如掺杂、纳米化、异质结和表面处理等来解决上述问题。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如Ti、Sn、Si、S等掺杂的α-Fe
2
O
3
表明,异质原子的引入会降低电子的有效质量,进而提高导电性,还会影响α-Fe
2
O
3
的晶体扭曲和活性位点等性质。从零维、一维、二维、三维到层级结构的α-Fe
2
O
3
都已经成功合成;同时,纳米化也拓展到导电基底的规则阵列图案化,α-Fe
2
O
3
纳米化能够促进光生空穴产生和利用,已成为α-Fe
2
O
3
光电化学水分解性能提升的重要途径。研发的n-n型和p-n型α-Fe
2
O
3
异质结如α-Fe
2
O
3
/ZnFe
2
O
4
、p-Si/α-Fe
2
O
3
等已较大地提高了其光电催化水分解性能,其中异质结很大程度上促进了α-Fe
2
O
3
光吸收、光生电荷分离和电极过程动力学。α-Fe
2
O
3
表面处理如催化剂修饰、钝化层修饰、化学/电化学刻蚀、气氛处理等,则显著改善了α-Fe
2
O
3
电极的电荷转移、析氧动力学,并抑制了电荷复合。
本文主要从材料设计和载流子动力学这两个角度,综述了不同策略和途径对α-Fe
2
O
3
光电化学水分解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纳米结构以及材料复合等处理方式对α-Fe
2
O
3
光电极性能影响的构效关系,并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光电化学水分解反应中载流子的动力学过程,建立了α-Fe
2
O
3
光电极性能提升和光生载流子之间清晰的物理图像。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光电化学水分解的基本原理和物理过程。该综述可为今后合理设计制备基于α-Fe
2
O
3
的稳定高效光电极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与实验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一种氢渗透模型的构建及其在Nb基渗氢合金中的应用
闫二虎, 黄浩然, 刘贵仲, 班煜峰, 徐芬, 孙立贤
《材料导报》期刊社
2018,32(5 ):725 -729.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05.006
摘要
(
590
)
PDF(pc)
(1391KB)(
649
)
收藏
基于Fick第二定律,推导出了一种新的氢渗透数学模型,并成功编制了相应的Matlab计算程序。根据该模型,建立了一种计算Nb基渗氢合金氢扩散系数和溶解系数的新方法;通过对Nb基合金在不同温度下的实例计算,并与实验和文献结果相比较,证实了本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基于Fe/Co-MOF制备的高性能镍铁电池铁电极及其电化学性能
张贺贺, 李芳芳, 王海燕, 彭志光, 唐有根
《材料导报》期刊社
2018,32(5 ):719 -724.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05.005
摘要
(
708
)
PDF(pc)
(2897KB)(
404
)
收藏
铁电极是构筑高性能镍铁电池的关键。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Fe/Co-MOF制备镍铁电池铁电极的新思路,并系统研究了该材料的电化学性能。XRD、SEM和HRTEM等结果表明,Fe/Co-MOF烧结产物以八面体颗粒为主,主要由Fe
3
O
4
相及少量Fe-Co合金构成。作为镍铁电池的阳极时,相比于未加入Co的材料,目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Fe/Co-MOF烧结产物的放电平台稳定在1.18 V,比Fe-MOF烧结产物的放电平台(1.10 V)高约0.08 V。尽管Fe/Co-MOF烧结产物在前10次循环出现了明显的容量衰减,但之后保持了较好的循环稳定性能,在1.0 A·g
-1
电流密度下循环90次后比容量稳定在233.1 mAh·g
-1
,而Fe-MOF烧结后产物的比容量仅为181.2 mAh·g
-1
。交流阻抗结果显示Fe/Co-MOF烧结产物表现出更低的电荷传递阻抗。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纤维素基多孔碳膜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吴亚鸽, 冉奋
《材料导报》期刊社
2018,32(5 ):715 -718.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8.05.004
摘要
(
674
)
PDF(pc)
(2653KB)(
714
)
收藏
以α-纤维素分散液为前驱体,采用简单的抽滤和热处理工艺制备多孔超薄碳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交流阻抗等方法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并且研究了多级孔结构对所制备的碳膜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超薄多孔碳膜呈现多级孔结构,厚度约为1.5 μm,在电流密度为0.5 A·g
-1
时,容量达到169 F·g
-1
;在2 A·g
-1
的电流密度下,在循环5 000圈后,可以保持80%的容量,同时库伦效率几乎保持100%。
参考文献
丨
相关文章
丨
多维度评价
跳至
页
第1页
共2页
共53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渝ICP备12006835号-3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923号
版权所有:《材料导报》编辑部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洪湖西路18号 邮编:401121
E-mail:editor@mat-rev.com